除了果蝇、涡虫 中国空间站还有哪些“动物航天员”
除了果蝇、涡虫 中国空间站还有哪些“动物航天员”
除了果蝇、涡虫 中国空间站还有哪些“动物航天员”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(qiūchénhuī)
当人类将目光投向浩瀚深空,或许(huòxǔ)没有什么(shénme)比星际探索更令人心驰神往,同时又需要倾注超乎想象的耐心与坚持。
眼下的天问(tiānwèn)二号任务,正是这样一场极致的探索之旅。
5月29日凌晨,西昌卫星发射中心,随着(suízhe)撼天动地的轰鸣划破长空,天问二号探测(tàncè)器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刺破云霄,踏上深空(shēnkōng)探测征程。
这是我国首次小行(xíng)星采样返回任务,也是继天问一号火星探测(tàncè)之后,又一次行星际探测任务。如果说月球探测仍未摆脱地球(dìqiú)引力,那么行星际探测在某种意义上才真正称得上是走出地球“摇篮”。
这一“走”要持续(chíxù)约10年,跨越(kuàyuè)亿万公里:天问二号探测器将先与近地小行星2016HO3“共舞”,完成探测、取样及返回地球的“星际快递”使命;“分身”奔赴主带彗星311P的轨道,开展对太阳系(tàiyángxì)早期(zǎoqī)物质的“时空溯源”。
这场漫长的(de)、需要极致耐心与坚韧毅力的星际远征(yuǎnzhēng),有望在太阳系演化图谱上镌刻下中国印记。
天问二号任务示意图。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制图(zhìtú)
为何是2016HO3这颗小行星(xiǎoxíngxīng)
星海无垠,为何选中(xuǎnzhōng)这颗星?
天问二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师(zǒngshī)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苏彦介绍,小行星2016HO3是人类目前(mùqián)发现的地球准卫星(wèixīng)之一。其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,是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、形成过程(guòchéng)和演化历史的“活化石”,具有极高科研价值。
她告诉(gàosù)记者,天问二号(èrhào)的科学目标(mùbiāo)聚焦于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多项物理参数,一是(yīshì)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轨道参数、自转参数、形状大小、热辐射特性(tèxìng)等物理参数,开展轨道动力学(dònglìxué)研究;二是开展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形貌、物质组分、内部结构(jiégòu)以及可能的喷发物等研究;三是开展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研究,测定样品物理性质、化学与矿物成分、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,开展小行星和太阳系早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。
作为“地球的邻居”,这颗(zhèkē)小行星位于距离地球约(yuē)1800万至4600万公里的深空中,其轨道参数与地球几乎相同,与地球同步绕太阳公转。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(shíhòu),也有地月距离的40多倍。
探测难度不言而喻。与火星探测不同,小行星几乎不存在重力场,这导致(dǎozhì)航天器无法像环绕行星那样(nàyàng)绕其飞行,只能在广袤宇宙中精准追踪并追上(zhuīshàng)目标天体,实现与小行星的同轨探测,进而完成(wánchéng)相关操作、择机实施采样。
国家航天(hángtiān)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有关专家介绍,天问二号任务共包含发射段、小行星转移(zhuǎnyí)段、小行星接近(jiējìn)段、小行星交会段、小行星近距探测段、小行星采样段、返回等待段、返回转移段、再入回收段、主带(zhǔdài)(zhǔdài)彗星转移段、主带彗星接近段、主带彗星交会段、主带彗星近距探测段等13个飞行阶段。
其中,小行星探测和采样返回包括9个阶段(duàn),发射段顺利完成(shùnlìwánchéng)后,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,这一阶段将持续约1年,其间需实施深空机动、中途修正等操作,直至(zhízhì)距离小行星约3万公里处。
随后依次进入小行星(xiǎoxíngxīng)接近段、交会段、近距探测(tàncè)段,在近距探测段按照“边飞边探、逐步逼近”原则,对小行星开展悬停、主动绕飞等探测,确定采样(cǎiyàng)区后进入采样段。完成采样任务(rènwù)后,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、返回转移(zhuǎnyí)段,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,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,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,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(bìng)完成回收。
此后,主探测器继续飞行,前往主带彗星311P,开展(kāizhǎn)后续(hòuxù)探测任务。
这是一个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间小行星带内的(de)(de)小天体,距离地球约1.5亿至5亿公里。在(zài)苏彦眼中,其兼具彗星的物质构成(gòuchéng)特征与小行星的轨道特征,开展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的物质组成、结构以及演化机制,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。
对于它的探测,仍需时光沉淀。当前,我们(wǒmen)才迈出天问二号(èrhào)漫长探测过程的“第一步”。
小行星探测和采样(cǎiyàng)返回“第一步”
5月29日1时31分,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(xīchāngwèixīngfāshèzhōngxīn)点火起飞,火箭飞行(fēixíng)约18分钟后,将探测器(tàncèqì)送入地球(dìqiú)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。此后,探测器太阳翼正常展开,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。
这是该系列运载火箭首次(shǒucì)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任务。
此前,发射(fāshè)地球轨道范围内(nèi)的载荷,火箭分离速度为第一宇宙速度,即每秒7.9千米(qiānmǐ)。但此次任务中,火箭分离时速度超过每秒11.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,从而使探测器脱离地球引力(yǐnlì),这需要极高的速度和能量。
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魏远明(wèiyuǎnmíng)表示,在综合考量火箭(huǒjiàn)运载(yùnzài)能力、履约能力和可靠性等因素后,最终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为此次小行星探测之旅的“专属座驾”。
他同时表示(biǎoshì),小行星(xiǎoxíngxīng)本身体积小、质量小、引力弱,捕获难度大,对火箭入轨精度要求极高。
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张亦朴告诉记者,地球(dìqiú)逃逸轨道高度高,火箭要挣脱地心引力束缚所需的能量多(duō)、速度快,不到万分之一速度差,都会造成探测器(tàncèqì)距离小行星百万公里级误差。
“火箭入轨(rùguǐ)时(shí)的速度超过每秒10公里,只有将误差控制在每秒1米之内才能将天问二号探测器精准送入轨道。”张亦朴说。
他(tā)打了个比方:这样的入轨精度,就好比在上海投出一个篮球,要投中位于北京的篮筐,还要(háiyào)保证篮球入筐时的飞行角度和速度。
作为小行星探测的“天梯”,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要跑好小行星探测“第一(dìyī)棒”,还(hái)面临一个挑战:任务发射窗口要求极高,5月29日起连续(liánxù)3天,每天只有4分钟。
“由于目标小行星与(yǔ)地球的相对位置一直在变化(biànhuà),只有‘零窗口(chuāngkǒu)’发射最节省燃料。”张亦朴说,研制团队针对连续3天的发射窗口,将原本每天1套、共计3套的火箭(huǒjiàn)飞行程序,简化为一套程序,进一步提高火箭可靠性和任务适应性。
他告诉记者,小行星探测任务(rènwù)相比常规发射受到更多约束,涉及火箭、载荷、测控、空间、时间等方面,相关设计工作量是以往的3倍,团队花费两年时间,经过多轮(duōlún)迭代优化,最终(zuìzhōng)实现了最简化的设计方案(shèjìfāngàn)。
“深空探测道阻且长,但我们终于迈出成功(chénggōng)的第一步。”张亦朴说。
在行星探测“旅途”中,天问二号探测器要脱离地球引力场,进入太阳(tàiyáng)系空间和宇宙空间进行探测,其中一个目标所在轨道与太阳间距将达到约3.74亿公里(gōnglǐ),较传统绕地球卫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更远(yuǎn)。
“距离远、信号弱、延时大、频段高,这是深空探测(tàncè)任务的重要挑战。”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(yánjiūyuàn)专家(zhuānjiā)高延生告诉记者,为给天问二号探测器提供(tígōng)通信支撑,我国研制的喀什4x35米深空天线组阵系统等深空探测设备,将参与发射、探测、取样和返回等阶段。
此次任务操作涵盖(hángài)探测(tàncè)、取样、返回等环节,对地面通信系统要求更高。
中国电科10所专家卢欧欣补充道,佳木斯66米深空测控站作为主力测控站点,在其他陆海测控站的配合下,将(jiāng)发挥超强(chāoqiáng)“听诊器”“遥控器”等(děng)作用,让航天器完成调整姿态、轨道修正、点火(diǎnhuǒ)制动等动作。
在跨越(kuàyuè)亿万公里的星际征途中,精准导航至关重要。去年12月(yuè)27日,我国在上海松江、西藏日喀则、吉林长白山三地同步举行日喀则和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(qǐyòng)仪式,横跨西南(xīnán)、东北的两大深空探测“巨眼”正式启用。
这两台望远镜的加入,同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和上海天马观测台站(táizhàn)的望远镜一道“凝望(níngwàng)”太空,加之上海数据处理中心,构成(gòuchéng)我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参加天问二号任务。
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(tiānwén)台射电天文科学与技术研究室(yánjiūshì)主任郑为民(wèimín)看来,我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将像一组精准感受风筝(fēngzhēng)方位的“智能牵线”——即使风筝飞入云端看不见,也能通过多根“线”(望远镜)的协同感知,算出它的位置和轨迹,保障小行星探测任务。
“这种跨越时空的(de)守望,可大幅提高探测器关键段轨道(guǐdào)精度,描绘天问二号探测器的星际航线,以更少燃料飞向更远目标,让人类探索宇宙的每一步都(dōu)走得更稳、更远。”郑为民说。
“实施天问二号任务,推动星际探测征程接续前进,迈出(màichū)了深空探测的新一步。”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说(shuō),任务实施周期长,风险难度大,后续还将经历10余个飞行阶段。期待天问二号按计划完成各项探测任务,取得更多原创(yuánchuàng)科学(kēxué)成果,揭开更多宇宙奥秘,增进人类(rénlèi)认知。
发射成功仅是序章。接下来,是一个十年(shínián)之约。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西昌5月(yuè)29日电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(kèhùduān)
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(qiūchénhuī)
当人类将目光投向浩瀚深空,或许(huòxǔ)没有什么(shénme)比星际探索更令人心驰神往,同时又需要倾注超乎想象的耐心与坚持。
眼下的天问(tiānwèn)二号任务,正是这样一场极致的探索之旅。
5月29日凌晨,西昌卫星发射中心,随着(suízhe)撼天动地的轰鸣划破长空,天问二号探测(tàncè)器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刺破云霄,踏上深空(shēnkōng)探测征程。
这是我国首次小行(xíng)星采样返回任务,也是继天问一号火星探测(tàncè)之后,又一次行星际探测任务。如果说月球探测仍未摆脱地球(dìqiú)引力,那么行星际探测在某种意义上才真正称得上是走出地球“摇篮”。
这一“走”要持续(chíxù)约10年,跨越(kuàyuè)亿万公里:天问二号探测器将先与近地小行星2016HO3“共舞”,完成探测、取样及返回地球的“星际快递”使命;“分身”奔赴主带彗星311P的轨道,开展对太阳系(tàiyángxì)早期(zǎoqī)物质的“时空溯源”。
这场漫长的(de)、需要极致耐心与坚韧毅力的星际远征(yuǎnzhēng),有望在太阳系演化图谱上镌刻下中国印记。

天问二号任务示意图。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制图(zhìtú)
为何是2016HO3这颗小行星(xiǎoxíngxīng)
星海无垠,为何选中(xuǎnzhōng)这颗星?
天问二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师(zǒngshī)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苏彦介绍,小行星2016HO3是人类目前(mùqián)发现的地球准卫星(wèixīng)之一。其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,是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、形成过程(guòchéng)和演化历史的“活化石”,具有极高科研价值。
她告诉(gàosù)记者,天问二号(èrhào)的科学目标(mùbiāo)聚焦于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多项物理参数,一是(yīshì)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轨道参数、自转参数、形状大小、热辐射特性(tèxìng)等物理参数,开展轨道动力学(dònglìxué)研究;二是开展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形貌、物质组分、内部结构(jiégòu)以及可能的喷发物等研究;三是开展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研究,测定样品物理性质、化学与矿物成分、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,开展小行星和太阳系早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。
作为“地球的邻居”,这颗(zhèkē)小行星位于距离地球约(yuē)1800万至4600万公里的深空中,其轨道参数与地球几乎相同,与地球同步绕太阳公转。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(shíhòu),也有地月距离的40多倍。
探测难度不言而喻。与火星探测不同,小行星几乎不存在重力场,这导致(dǎozhì)航天器无法像环绕行星那样(nàyàng)绕其飞行,只能在广袤宇宙中精准追踪并追上(zhuīshàng)目标天体,实现与小行星的同轨探测,进而完成(wánchéng)相关操作、择机实施采样。
国家航天(hángtiān)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有关专家介绍,天问二号任务共包含发射段、小行星转移(zhuǎnyí)段、小行星接近(jiējìn)段、小行星交会段、小行星近距探测段、小行星采样段、返回等待段、返回转移段、再入回收段、主带(zhǔdài)(zhǔdài)彗星转移段、主带彗星接近段、主带彗星交会段、主带彗星近距探测段等13个飞行阶段。
其中,小行星探测和采样返回包括9个阶段(duàn),发射段顺利完成(shùnlìwánchéng)后,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,这一阶段将持续约1年,其间需实施深空机动、中途修正等操作,直至(zhízhì)距离小行星约3万公里处。
随后依次进入小行星(xiǎoxíngxīng)接近段、交会段、近距探测(tàncè)段,在近距探测段按照“边飞边探、逐步逼近”原则,对小行星开展悬停、主动绕飞等探测,确定采样(cǎiyàng)区后进入采样段。完成采样任务(rènwù)后,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、返回转移(zhuǎnyí)段,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,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,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,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(bìng)完成回收。
此后,主探测器继续飞行,前往主带彗星311P,开展(kāizhǎn)后续(hòuxù)探测任务。
这是一个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间小行星带内的(de)(de)小天体,距离地球约1.5亿至5亿公里。在(zài)苏彦眼中,其兼具彗星的物质构成(gòuchéng)特征与小行星的轨道特征,开展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的物质组成、结构以及演化机制,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。
对于它的探测,仍需时光沉淀。当前,我们(wǒmen)才迈出天问二号(èrhào)漫长探测过程的“第一步”。
小行星探测和采样(cǎiyàng)返回“第一步”
5月29日1时31分,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(xīchāngwèixīngfāshèzhōngxīn)点火起飞,火箭飞行(fēixíng)约18分钟后,将探测器(tàncèqì)送入地球(dìqiú)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。此后,探测器太阳翼正常展开,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。
这是该系列运载火箭首次(shǒucì)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任务。
此前,发射(fāshè)地球轨道范围内(nèi)的载荷,火箭分离速度为第一宇宙速度,即每秒7.9千米(qiānmǐ)。但此次任务中,火箭分离时速度超过每秒11.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,从而使探测器脱离地球引力(yǐnlì),这需要极高的速度和能量。
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魏远明(wèiyuǎnmíng)表示,在综合考量火箭(huǒjiàn)运载(yùnzài)能力、履约能力和可靠性等因素后,最终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为此次小行星探测之旅的“专属座驾”。
他同时表示(biǎoshì),小行星(xiǎoxíngxīng)本身体积小、质量小、引力弱,捕获难度大,对火箭入轨精度要求极高。
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张亦朴告诉记者,地球(dìqiú)逃逸轨道高度高,火箭要挣脱地心引力束缚所需的能量多(duō)、速度快,不到万分之一速度差,都会造成探测器(tàncèqì)距离小行星百万公里级误差。
“火箭入轨(rùguǐ)时(shí)的速度超过每秒10公里,只有将误差控制在每秒1米之内才能将天问二号探测器精准送入轨道。”张亦朴说。
他(tā)打了个比方:这样的入轨精度,就好比在上海投出一个篮球,要投中位于北京的篮筐,还要(háiyào)保证篮球入筐时的飞行角度和速度。
作为小行星探测的“天梯”,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要跑好小行星探测“第一(dìyī)棒”,还(hái)面临一个挑战:任务发射窗口要求极高,5月29日起连续(liánxù)3天,每天只有4分钟。
“由于目标小行星与(yǔ)地球的相对位置一直在变化(biànhuà),只有‘零窗口(chuāngkǒu)’发射最节省燃料。”张亦朴说,研制团队针对连续3天的发射窗口,将原本每天1套、共计3套的火箭(huǒjiàn)飞行程序,简化为一套程序,进一步提高火箭可靠性和任务适应性。
他告诉记者,小行星探测任务(rènwù)相比常规发射受到更多约束,涉及火箭、载荷、测控、空间、时间等方面,相关设计工作量是以往的3倍,团队花费两年时间,经过多轮(duōlún)迭代优化,最终(zuìzhōng)实现了最简化的设计方案(shèjìfāngàn)。
“深空探测道阻且长,但我们终于迈出成功(chénggōng)的第一步。”张亦朴说。
在行星探测“旅途”中,天问二号探测器要脱离地球引力场,进入太阳(tàiyáng)系空间和宇宙空间进行探测,其中一个目标所在轨道与太阳间距将达到约3.74亿公里(gōnglǐ),较传统绕地球卫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更远(yuǎn)。
“距离远、信号弱、延时大、频段高,这是深空探测(tàncè)任务的重要挑战。”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(yánjiūyuàn)专家(zhuānjiā)高延生告诉记者,为给天问二号探测器提供(tígōng)通信支撑,我国研制的喀什4x35米深空天线组阵系统等深空探测设备,将参与发射、探测、取样和返回等阶段。
此次任务操作涵盖(hángài)探测(tàncè)、取样、返回等环节,对地面通信系统要求更高。
中国电科10所专家卢欧欣补充道,佳木斯66米深空测控站作为主力测控站点,在其他陆海测控站的配合下,将(jiāng)发挥超强(chāoqiáng)“听诊器”“遥控器”等(děng)作用,让航天器完成调整姿态、轨道修正、点火(diǎnhuǒ)制动等动作。
在跨越(kuàyuè)亿万公里的星际征途中,精准导航至关重要。去年12月(yuè)27日,我国在上海松江、西藏日喀则、吉林长白山三地同步举行日喀则和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(qǐyòng)仪式,横跨西南(xīnán)、东北的两大深空探测“巨眼”正式启用。
这两台望远镜的加入,同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和上海天马观测台站(táizhàn)的望远镜一道“凝望(níngwàng)”太空,加之上海数据处理中心,构成(gòuchéng)我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参加天问二号任务。
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(tiānwén)台射电天文科学与技术研究室(yánjiūshì)主任郑为民(wèimín)看来,我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将像一组精准感受风筝(fēngzhēng)方位的“智能牵线”——即使风筝飞入云端看不见,也能通过多根“线”(望远镜)的协同感知,算出它的位置和轨迹,保障小行星探测任务。
“这种跨越时空的(de)守望,可大幅提高探测器关键段轨道(guǐdào)精度,描绘天问二号探测器的星际航线,以更少燃料飞向更远目标,让人类探索宇宙的每一步都(dōu)走得更稳、更远。”郑为民说。
“实施天问二号任务,推动星际探测征程接续前进,迈出(màichū)了深空探测的新一步。”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说(shuō),任务实施周期长,风险难度大,后续还将经历10余个飞行阶段。期待天问二号按计划完成各项探测任务,取得更多原创(yuánchuàng)科学(kēxué)成果,揭开更多宇宙奥秘,增进人类(rénlèi)认知。
发射成功仅是序章。接下来,是一个十年(shínián)之约。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西昌5月(yuè)29日电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(kèhùduān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